文,以明代连刑罚都能代板的作风,说没有捷径庞雨是不信的。

“阮先生自幼饱学,小人不能与先生比,只是要谋一个出身方便为朝廷效力罢了。”

阮大铖听他如此说,缓缓口气道,“文官嘛也有一个捷径,便是捐纳一个国子监的监生。”

“监生?”

“监生,南京便有国子监,原本太祖设国子监,是为国纳才之意,监生要考核之后拨历,在各衙门历事办差之后在户部铨选为官,如此政务精通,可为国之栋梁。然则自成化之后,历年监生累计,官职不足安置,户部度支入不敷出,国子监所费不少,便开捐纳之例,如此一发不可收拾。如今的复社之中,捐纳监生者为数不少,这些人…这些人,罢了,老夫不说他们。”

庞雨听国子监几个字,感觉国字头的都是很高大上的,以前大约听过,应该是明代的最高学府,里面应该都是才子,现在听起来交钱都能上,但不管怎样,总是一个身份。

“那在下能否捐一个国子监监生,不知所费几何?”

“这之中要分廪膳生、增广生、附学生、青衣寄学、廪膳降增生、廪膳停廪生、生员行止有亏者、民间俊秀等类,捐纳的价格都是不同的。”阮大铖清清嗓子看看庞雨道,“庞小友未入县学,只能按民间俊秀子弟捐纳,是最贵的。”

“民间俊秀子弟?”庞雨诧异的摸摸下巴,感觉这个名称倒符合他的绝世容貌,但阮大铖的神态语气都在告诉他,这个民间俊秀子弟不是什么好词,不然为什么最贵,比德行有亏的生员还贵。

稍稍消化一下阮大铖话中的信息,庞雨大概明白,民间俊秀子弟就是什么书都没读的人,朝廷想收这些土豪的钱,但觉得直接写出来有辱朝廷颜面,于是某个有才的户部吏员想出这么一个词糊弄百姓,听在读书人耳中,却更像讽刺。

庞雨也不管那些,直接对阮大铖问道,“敢问先生,民间俊秀子弟要多少银子?”

“三百五十两,倒也不算多。”阮大铖随口说道,他知道庞雨肯定出得起,但对于此时大部分百姓而言,三百五十两仍是天文数字。

庞雨听了也放心,他原本以为要几千两,“那这监生便能做官了?”

“不能直接做官,只是遥授品

章节目录